| 规划计划
2012年广州市体育工作总结
作者: 365体育滚球直播投注网   日期:2014-04-17  来源:www.kslnwx.com   点击数:
索取号:007483113-16-2014-000001

2012年广州市体育工作总结

  2012年,对广州体育而言,是民生年、奥运年、转变发展方式之年。全市体育系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率先加快转型升级,扎扎实实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和年初确定的十件实事,改革发展形势喜人。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体育新型城市化发展活动成果丰硕
  一是活动开展丰富务实。共开展各类活动100余项,剖析症结原因41个,提出对策措施96条,形成专题调研报告20篇,制定出台规章制度11项,为广州体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得到了市第六督导组的充分肯定。
  二是成果转化及时充分。充分利用体育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成果,深刻领会省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专题会议和配套文件精神,在此基础上系统编制了广州市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1+3”系列文件。其中“1”是指主体文件,《关于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的意见(送审稿)》;“3”是指与主体文件相配套的3份文件,分别是:《广州市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办法(送审稿)》、《广州市群众体育工作实施方案(送审稿)》、《广州市竞技体育工作实施方案(送审稿)》,基本构建起一个涵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场馆开放等各个领域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力求成为广州体育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作指引和行动纲领。
  (二)公共体育服务不断优化
  一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实施《广州市体育惠民总体方案》,并按照“一场一馆一方案”的要求,市级公共体育场馆以及越秀、海珠、天河、番禺等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克服经费、人员、场地困难,自5月1日起,每周安排不少于10小时免费开放和不少于10小时优惠开放,全年共有超过450万人次受惠。此外,全市由政府投入的街(镇)、社区(行政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共4151个,其中3965个全天候免费开放;全市由政府投入的建有体育设施的学校共有622所向公众开放,其中508所免费开放,满足市民就近健身需求。
  二是全民健身设施更加完善。2012年,在各区、县级市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新建健身路径288条、篮球场127片、9项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及一批小型全民健身广场和健身苑等公共体育设施,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体育民生实事任务。投入3162万元恢复或增设了12个市属亚运场馆露天全民健身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启动社区活动中心样板工程,成立专项基金更新和维护社区体育设施,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民的健身设施。
  三是全民健身活动影响广泛。以“爱我珠江亲水节”、“全民健身月”、“绿道行”以及首届广东“南粤幸福活动周”主题活动为龙头,大力推动“一区(县级市)一品牌”建设,增城市的橄榄球、荔湾区的沙滩水上运动、南沙区的女子龙舟以及白云区、萝岗区的区运会,“体育进社区”、“体育三下乡”等活动各具特色。全年共开展市级全民健身活动318项次,参与群众达392.7万人次,掀起了全民健身新热潮。以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和横渡珠江为平台,加强“穗港澳台”公务员体育交流和“广佛肇清”群体活动互动,提升广州体育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
  四是全民健身组织快速增加。强化街镇综合文化站公共体育服务职能,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将体育管理延伸到社区、行政村,目前全民健身点达到1092个,社区、行政村100%建立群众性体育组织。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登记、上岗制度,全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名,达到“一活动点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五是全民健身科学知识进一步普及。开展30场次“科学健身大讲堂”讲座,印发6万册全民健身宣传册,录制拍摄科学健身专题片并定期在广州电视台播出,在广州日报等主流报刊杂志开设“科学健身”专栏,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和健康阳光生活方式。开展全市性公益国民体质检测20多次,免费进行市民体质检测达1万多人次,引导广大市民科学健身。
  (三)竞技体育再攀新高
  一是奥运参赛成绩优异。我市共有11名体育健儿和2名教练员参加伦敦奥运会,共获2人2项金牌、1人1项铜牌、2人1项第6、4人2项第7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我市自1984年以来境外参赛奥运会最好成绩。金牌质量显著提升,由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埔区培养的雷声,获得男子个人花剑金牌,终结了欧洲在这个项目长达116年的垄断。据统计,2012年我市共产生世界冠军9项8人(含奥运会),亚洲冠军18项11人,全国冠军52项53人。
  二是各类大赛精彩纷呈。全年举办国际、全国体育赛事共116项(国际比赛18项、全国比赛98项),平均每月9至10项、每周超过2项,仅足球在广州举办的亚冠、中超主场赛事就达55场。广州马拉松赛、WTA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广州国际女子七人橄榄球邀请赛、CBA全明星赛等深受市民喜爱,在丰富市民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此外,我们还举办了36个项目的2012年广州市青少年锦标赛,为2015年省运会选拔了一批优秀体育苗子。
  三是职业体育发展良好。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成为中超联赛设立9年来首支卫冕冠军球队,并夺取足协杯桂冠、进入亚冠联赛八强,职业足球已成为广州体育乃至城市的一个亮点。广州粤羽、广州六穗均首次夺得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冠军、NBL联赛冠军。此外,广州姑娘冯珊珊夺得维格曼斯LPGA锦标赛冠军,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赢得高尔夫大满贯赛冠军的选手,并被评为“2012CCTV体坛风云人物”。
  四是体教结合更加紧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广州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完善体育部门负责训练、教育部门负责文化教育的管理体制,探索“市队校办”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此外,积极调整训练项目布局,将33个训练项目分为重点项目(15项)、发展项目(8项)和一般项目(10项)三类,使项目分类更加合理、重点更加突出。
  (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提升。据市统计咨询中心2012年11月专项报告,全市体育产业2011年实现增加值226.31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2%。初步测算,全市201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及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比2011年有所增加。
  二是本体产业增量明显。体育彩票销售稳步上升,通过制定实施《广州市各区(县级市)体育彩票公益宣传及即开票销售扶持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区、县级市体育彩票销售积极性,全年销售额再创新高达28.28亿元,其中花都区、从化市年销售增幅分别达52.68%和38.92%,为广州完成省下达的年度销售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市属公共体育场馆创收达2.1亿元,比2011年提高了27%。支持天河体育中心、爱奇、双鱼申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更多的体育产业经营单位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
  三是体育市场管理更加规范。积极开展“三打两建”工作,联合市文化执法总队和有关部门进行综合性执法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480人次,检查高危项目经营单位98家,发出整改通知书16份、立案17宗、行政处罚违规经营企业3家,确保高危项目安全开放,市场监管有序到位。
  四是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更加系统。积极编制马术、游艇以及网球等高端休闲项目发展规划,引导项目健康发展。坚持标准化战略,出台《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基本规范》、《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服务水平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救生员、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员、公共标志标准化等各类培训,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支撑产业发展。
  (五)自身建设推进有力
  一是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理顺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与单项体育协会关系,减少管理层次,规范领导干部兼任社团职务,推动管办分离。进一步明晰市、区(县级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关系职责,积极探索市、区(县级市)体育联动发展。
  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轮岗、挂职锻炼、竞争性选拔、公选公招等方式,激发了各级干部的开拓进取的热情,工作执行力大大提高,凝聚力大大增强。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大力加强以能力建设和业务提高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一批体育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着力打造阳光政府。建立区、县级市体育局长座谈会制度,编制出台了《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等政策规范性文件,建立政务公开和重大赛事活动信息发布制度,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明显。
  四是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洁行业建设,为广州体育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大型体育比赛和群体活动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更加规范,2012年市体育局年度预算执行率达94.8%,科教、人才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思想政治建设和文明城市体育创建工作等更加牢固。
  同时,体育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法制工作和信息化建设等进一步加强,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与市民期待仍有一定差距,各区(县级市)体育设施发展仍不平衡,基层体育设施管理维护有待加强。
  二是竞技体育与时代发展要求仍不够协调,体教结合还不够紧密,退役运动员的升学和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三是体育产业与我市经济地位仍不够匹配,各级政府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政策、项目有待落实。
  四是体育系统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TO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