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计划
2014年广州市体育工作计划
作者: 365体育滚球直播投注网
日期:2014-04-21 来源:www.kslnwx.com
点击数:
索取号:007483113-15-2014-000002
索取号:007483113-15-2014-000002
201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落实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1+3”系列文件为抓手,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为动力,以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紧密形成合力,巩固提升华南地区体育中心地位。
二、目标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体育工作做出的新指示和新要求,以及广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万庆良同志在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工作报告和陈建华市长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体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认真构建符合时代特点、体育规律、广州特色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执行力,努力在体育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三、具体措施
(一)在“1+3”系列文件落地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各方协同联动抓落实。“1+3”系列文件涉及到体育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需要全市各区、县级市以及市直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才能贯彻执行。根据部门职责和文件内容,市体育局制定了《贯彻落实广州市转变体育发展方式“1+3”系列文件重点事项分工表》,各主办责任单位要按照分工,牵头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每项重点工作的任务要求、责任要求和进度要求,确保每一项重点工作有人负责、有序推进,并逐年滚动落实;各会办责任单位要积极主动承担主办责任单位交办的任务,协同推进各重点事项的落实。二是加强督促检查抓落实。按照“年初定账、过程查账、年底交账”的要求开展专项督查,全面掌握文件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业务部门要用杠杆加强考核,监察部门要对重点事项进行督办,组织人事部门要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三是善于创新抓落实。落实“1+3”系列文件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照抄,也没有固定的模版下载照套,不同区、县级市和不同职能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重点不尽相同,要在政策文件框架下开展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破解难题,完善制度,确保市政府决策落实到位。
(二)在完成体育民生实事上实现新突破。今年,“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再次被列入市委、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1+3”系列文件对体育民生经费的支出渠道和投入配比均已做出明确规定,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本地区财政部门的沟通,保证经费投入。市体育局根据各区、县级市实际,统筹安排工作任务,及早下拨扶持经费,及时跟进并适时调整进度,确保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支持全民健身活动”主要有三项具体任务:一是建设30个小型足球场。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研,摸清辖区设施建设分布情况,加强与本地区规划、国土、财政、林业园林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力争在“街头巷尾”、体育公园、闲置空地等现有公共用地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全面完成本地区三人、五人、七人制小型足球场建设任务。二是推进36个街镇“一站两点”建设试点工作。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广州市群众体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市体育局制定的《“一站两点”建设标准》,在辖区内挑选若干个街镇开展“一站两点”试点工作,并按照建设标准落实场地、人员和配套经费,每个站(点)确保“四有”,即:有机构、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三是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和优惠时段每周分别达14小时。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落实《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确保所属公共体育场馆每天向社会开放不少于12小时,免费和优惠时段每周分别不少于14小时,推进市和区、县级市两级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制度化、规范化,并以此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带动街镇公共体育场馆优惠和免费开放。制定《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财政补贴核算办法》,核定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收费标准,建立场馆惠民开放长效机制。
(三)在备战省运会和一青会上实现新突破。近年,国家、省对城运会和省运会相继进行了重大改革。2015年城运会更名为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下称“一青会”),省运会改为三年一届由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广州要在省体育局的统筹指导下,按照新的竞赛规程,全面推进2015年省运会和一青会的备战参赛工作。一是及早确定队伍备战框架。目前,一青会竞赛规程尚未出台,但省运会竞赛规程和有关政策已全部下发,要充分研究并利用好省运会的政策文件,全面启动运动员的注册和摸查工作,大力开展运动员交流,为队伍组建做好准备。二是突出重点项目和重点运动员。要紧紧围绕既定的18个省运会重点夺分项目和拟定的16个一青会比赛项目,明确重点运动员,做好跟踪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三是全面强化“训科医”一体化工作。各训练单位和市体科所要对拟定组队参赛的重点训练基地、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加大科研指导、测试反馈、营养调控、伤病预防等工作力度,稳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状态和应激能力,提升备战效益。
(四)在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上实现新突破。今年广州拟将举办191项体育赛事活动,其中国际级12项、国家级11项、省级4项、市级和区级164项,在赛事活动举办上努力做到模式更创新、参与更热烈、组织更精细、文化更浓郁。一是改革市级综合性运动会举办模式。为认真贯彻一青会和省运会改革精神,拟将传统的市运会更名为“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自2014年起,每三年一届,由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共同主办,设竞技体育组和学校体育组比赛。目前《2014年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总体工作方案》等文件已基本确定,各区、县级市要高度重视,积极组队参赛,通过参加全市青少年运动会,进一步锻炼竞技人才队伍,培训苗子,为参加省运会做贡献;要严守赛风赛纪,严格按照竞赛规程总则要求严把运动员参赛资格关,禁止弄虚作假,净化竞赛环境,确保2014年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圆满成功。二是进一步提升重大赛事活动影响力。继续办好亚冠、中超等职业足球主场赛事,提升广州国际影响力。继续办好广州马拉松和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国际赛事活动,努力在参赛选手队伍邀请、专业办赛团队培育、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等方面有新突破,力争把广州马拉松和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培育成为所在项目领域内具有强大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赛事活动。继续办好横渡珠江、“市长杯”系列赛事、“全民健身月”和“绿道行”等市级群体活动,加强与佛山、肇庆、清远等城市的互动交流,拓展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挖潜赛事活动内涵,合理规划,分步营销,提高品牌赛事活动社会效益。三是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在今年举办的12项国际赛事活动中,由各区、县级市和有关协会、社会力量作为办赛主体的共有10项,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一区(县级市)一品牌”的目标,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组织开展好特色明显、形式多样、深受市民欢迎的品牌赛事活动。市体育局将积极协助办好赛事活动报批手续,鼓励指导社会力量办好赛事活动,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规范发展。
(五)在体教结合上实现新突破。巩固去年召开的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成果,着力推进体教结合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建立区级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市一级层面已经建立了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级市要参照市的模式建立区一级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体教结合事宜,完善体教结合工作机制。二是创新体教结合平台。要继续发挥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体教结合平台的作用,在加强270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管理、创建40所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通过举办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命名100所“足球学校”等,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体教结合新平台。三是充分发挥广州体职院龙头作用。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集“训练、竞赛、教学、科研、医疗”五大功能于一体,要大力实施省级示范院校项目建设,扩大其在体教结合方面的优势,打造广州体育职业教育品牌,畅通各层次运动员输送及升学通道。
(六)在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场地设施承载力对体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设施规划建设,提升服务能级。一是扎实开展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于2004年进行,今年是第六次,十年普查一次。各区、县级市要高度重视,保证人力物力做好辖区内体育场地的普查登记、汇总和录入,摸清本地区体育场地设施性质种类、分布所属等情况,建立现状设施资源数据库,为全市场地设施的分析评价和规划布局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二是编好体育设施及产业功能区规划。《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及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旨在“以设施引导产业发展、以产业促进设施建设调整”,推动“产城融合”。各区、县级市要把握编制规划的契机,积极提供本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和产业功能需求,争取重点项目进规划盘子,抢占本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建设和产业发展政策制高点。三是进一步均衡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科学统筹新老城区和城乡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今年重点建设4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番禺3个,从化1个)和一批“融体于绿”全民健身设施配套建设点。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在合理安排好美丽乡村和幸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加大对各街镇和社区、行政村体育设施维护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七)在信息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贴近民生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今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全面启动“群体通”项目二期建设。按照市领导的批示精神和“体通群”项目建设计划,区、县级市属公共体育场馆今年上半年要完成业务上线运行,年底要完成部分社会体育场馆的实施推广,实现体育信息惠民便民。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本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上线运行工作,完善场馆终端建设,确保上半年实现与“群体通”全面对接。二是深化推广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根据市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上半年市和区、县级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之间要实现电子公文直接交换收发。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提供相关设备并开通网络链接,提高办公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八)在产业效益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向精细化要效益。深化市级公共体育场馆专项整治工作,对场容馆貌、文化展示、信息标识、志愿服务、设备养护和经营管理等继续开展周期性专项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场馆管理水平。提高市级公共体育场馆维修改造项目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以优化开放经营为导向,切实摸清近5年的硬件需求,编制清晰的基建规划方案和资金预算安排,为提高场馆经营效益和预算执行率打牢基础。二是向开放安全要效益。联合工商、质监、卫生、文化执法总队等部门,加大对游泳、攀岩等高危体育项目场所的检查和执法力度,强化高危体育项目从业人员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排除市和区、县级市两级高危体育项目场所责任事故隐患。三是向彩票发行要效益。全面落实《广东省体育彩票转变发展方式工作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出台《广州市体育彩票“三级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市的方案制定本地区改革方案,成立彩票发行机构,规范彩票发行业务。进一步加强发行费和体彩公益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力争2014年体育彩票销量比上年任务指标增长10%以上。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落实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1+3”系列文件为抓手,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为动力,以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紧密形成合力,巩固提升华南地区体育中心地位。
二、目标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体育工作做出的新指示和新要求,以及广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万庆良同志在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工作报告和陈建华市长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体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认真构建符合时代特点、体育规律、广州特色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执行力,努力在体育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三、具体措施
(一)在“1+3”系列文件落地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各方协同联动抓落实。“1+3”系列文件涉及到体育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需要全市各区、县级市以及市直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才能贯彻执行。根据部门职责和文件内容,市体育局制定了《贯彻落实广州市转变体育发展方式“1+3”系列文件重点事项分工表》,各主办责任单位要按照分工,牵头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每项重点工作的任务要求、责任要求和进度要求,确保每一项重点工作有人负责、有序推进,并逐年滚动落实;各会办责任单位要积极主动承担主办责任单位交办的任务,协同推进各重点事项的落实。二是加强督促检查抓落实。按照“年初定账、过程查账、年底交账”的要求开展专项督查,全面掌握文件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业务部门要用杠杆加强考核,监察部门要对重点事项进行督办,组织人事部门要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三是善于创新抓落实。落实“1+3”系列文件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照抄,也没有固定的模版下载照套,不同区、县级市和不同职能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重点不尽相同,要在政策文件框架下开展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破解难题,完善制度,确保市政府决策落实到位。
(二)在完成体育民生实事上实现新突破。今年,“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再次被列入市委、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1+3”系列文件对体育民生经费的支出渠道和投入配比均已做出明确规定,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本地区财政部门的沟通,保证经费投入。市体育局根据各区、县级市实际,统筹安排工作任务,及早下拨扶持经费,及时跟进并适时调整进度,确保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支持全民健身活动”主要有三项具体任务:一是建设30个小型足球场。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研,摸清辖区设施建设分布情况,加强与本地区规划、国土、财政、林业园林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力争在“街头巷尾”、体育公园、闲置空地等现有公共用地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全面完成本地区三人、五人、七人制小型足球场建设任务。二是推进36个街镇“一站两点”建设试点工作。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广州市群众体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市体育局制定的《“一站两点”建设标准》,在辖区内挑选若干个街镇开展“一站两点”试点工作,并按照建设标准落实场地、人员和配套经费,每个站(点)确保“四有”,即:有机构、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三是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和优惠时段每周分别达14小时。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落实《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确保所属公共体育场馆每天向社会开放不少于12小时,免费和优惠时段每周分别不少于14小时,推进市和区、县级市两级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制度化、规范化,并以此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带动街镇公共体育场馆优惠和免费开放。制定《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财政补贴核算办法》,核定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收费标准,建立场馆惠民开放长效机制。
(三)在备战省运会和一青会上实现新突破。近年,国家、省对城运会和省运会相继进行了重大改革。2015年城运会更名为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下称“一青会”),省运会改为三年一届由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广州要在省体育局的统筹指导下,按照新的竞赛规程,全面推进2015年省运会和一青会的备战参赛工作。一是及早确定队伍备战框架。目前,一青会竞赛规程尚未出台,但省运会竞赛规程和有关政策已全部下发,要充分研究并利用好省运会的政策文件,全面启动运动员的注册和摸查工作,大力开展运动员交流,为队伍组建做好准备。二是突出重点项目和重点运动员。要紧紧围绕既定的18个省运会重点夺分项目和拟定的16个一青会比赛项目,明确重点运动员,做好跟踪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三是全面强化“训科医”一体化工作。各训练单位和市体科所要对拟定组队参赛的重点训练基地、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加大科研指导、测试反馈、营养调控、伤病预防等工作力度,稳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状态和应激能力,提升备战效益。
(四)在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上实现新突破。今年广州拟将举办191项体育赛事活动,其中国际级12项、国家级11项、省级4项、市级和区级164项,在赛事活动举办上努力做到模式更创新、参与更热烈、组织更精细、文化更浓郁。一是改革市级综合性运动会举办模式。为认真贯彻一青会和省运会改革精神,拟将传统的市运会更名为“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自2014年起,每三年一届,由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共同主办,设竞技体育组和学校体育组比赛。目前《2014年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总体工作方案》等文件已基本确定,各区、县级市要高度重视,积极组队参赛,通过参加全市青少年运动会,进一步锻炼竞技人才队伍,培训苗子,为参加省运会做贡献;要严守赛风赛纪,严格按照竞赛规程总则要求严把运动员参赛资格关,禁止弄虚作假,净化竞赛环境,确保2014年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圆满成功。二是进一步提升重大赛事活动影响力。继续办好亚冠、中超等职业足球主场赛事,提升广州国际影响力。继续办好广州马拉松和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国际赛事活动,努力在参赛选手队伍邀请、专业办赛团队培育、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等方面有新突破,力争把广州马拉松和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培育成为所在项目领域内具有强大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赛事活动。继续办好横渡珠江、“市长杯”系列赛事、“全民健身月”和“绿道行”等市级群体活动,加强与佛山、肇庆、清远等城市的互动交流,拓展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挖潜赛事活动内涵,合理规划,分步营销,提高品牌赛事活动社会效益。三是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在今年举办的12项国际赛事活动中,由各区、县级市和有关协会、社会力量作为办赛主体的共有10项,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一区(县级市)一品牌”的目标,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组织开展好特色明显、形式多样、深受市民欢迎的品牌赛事活动。市体育局将积极协助办好赛事活动报批手续,鼓励指导社会力量办好赛事活动,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规范发展。
(五)在体教结合上实现新突破。巩固去年召开的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成果,着力推进体教结合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建立区级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市一级层面已经建立了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级市要参照市的模式建立区一级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体教结合事宜,完善体教结合工作机制。二是创新体教结合平台。要继续发挥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体教结合平台的作用,在加强270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管理、创建40所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通过举办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命名100所“足球学校”等,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体教结合新平台。三是充分发挥广州体职院龙头作用。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集“训练、竞赛、教学、科研、医疗”五大功能于一体,要大力实施省级示范院校项目建设,扩大其在体教结合方面的优势,打造广州体育职业教育品牌,畅通各层次运动员输送及升学通道。
(六)在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场地设施承载力对体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设施规划建设,提升服务能级。一是扎实开展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于2004年进行,今年是第六次,十年普查一次。各区、县级市要高度重视,保证人力物力做好辖区内体育场地的普查登记、汇总和录入,摸清本地区体育场地设施性质种类、分布所属等情况,建立现状设施资源数据库,为全市场地设施的分析评价和规划布局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二是编好体育设施及产业功能区规划。《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及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旨在“以设施引导产业发展、以产业促进设施建设调整”,推动“产城融合”。各区、县级市要把握编制规划的契机,积极提供本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和产业功能需求,争取重点项目进规划盘子,抢占本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建设和产业发展政策制高点。三是进一步均衡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科学统筹新老城区和城乡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今年重点建设4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番禺3个,从化1个)和一批“融体于绿”全民健身设施配套建设点。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在合理安排好美丽乡村和幸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加大对各街镇和社区、行政村体育设施维护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七)在信息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贴近民生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今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全面启动“群体通”项目二期建设。按照市领导的批示精神和“体通群”项目建设计划,区、县级市属公共体育场馆今年上半年要完成业务上线运行,年底要完成部分社会体育场馆的实施推广,实现体育信息惠民便民。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本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上线运行工作,完善场馆终端建设,确保上半年实现与“群体通”全面对接。二是深化推广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根据市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上半年市和区、县级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之间要实现电子公文直接交换收发。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提供相关设备并开通网络链接,提高办公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八)在产业效益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向精细化要效益。深化市级公共体育场馆专项整治工作,对场容馆貌、文化展示、信息标识、志愿服务、设备养护和经营管理等继续开展周期性专项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场馆管理水平。提高市级公共体育场馆维修改造项目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以优化开放经营为导向,切实摸清近5年的硬件需求,编制清晰的基建规划方案和资金预算安排,为提高场馆经营效益和预算执行率打牢基础。二是向开放安全要效益。联合工商、质监、卫生、文化执法总队等部门,加大对游泳、攀岩等高危体育项目场所的检查和执法力度,强化高危体育项目从业人员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排除市和区、县级市两级高危体育项目场所责任事故隐患。三是向彩票发行要效益。全面落实《广东省体育彩票转变发展方式工作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出台《广州市体育彩票“三级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市的方案制定本地区改革方案,成立彩票发行机构,规范彩票发行业务。进一步加强发行费和体彩公益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力争2014年体育彩票销量比上年任务指标增长10%以上。